德國煤礦場變身人工湖 改頭換面拚觀光

2019-04-06 09:55聯合報 記者季晶晶╱即時報導

德國逐步淘汰火力發電,煤礦需求愈來愈低,礦場業主必須讓煤田「再自然化」。 位於德東產煤區盧薩蒂亞(Lusatia)搶先起步:1990年代起就開始將礦場改造為人工湖,改頭換面以便拚觀光。

德國之聲報導,兩德未統一前,盧薩蒂亞的煤礦業曾雇用逾6.5萬名礦工,1990年代礦場關閉後,成千上萬人丟了工作。為救經濟,當局決定提振觀光業,自此開始推動改造工程。將近3.7萬英畝(近1.5萬公頃)的土地最終將成為歐洲最大水上樂園。

東德能源業過去重度仰賴等級低的褐煤(brown coal)。但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,數十家露天採掘礦場關閉,土地利用成為焦點議題。

一處露天採掘礦場現在是森夫滕貝格湖的湖址,周圍有7公里長的沙灘和草地,供觀光客進行日光浴。

在盧薩蒂亞,大雷申湖(Lake Grossräschen)和帕特維茲湖(Lake Partwitz)是分布在布蘭登堡邦和薩克森邦之間25個礦場湖的其中兩個。為保持水面穩定,自SpreeLusatian NeisseBlack Elster等三條河流引水過來。如果不採人工漫淹,慢慢累積雨水和地下水,要80100年才能自然成湖。

2015年淹沒的帕特維茲湖湖水呈發光藍綠色,來自為中和水中酸性而添加的生石灰。目前水中幾無動植物,但下水游泳安全無虞。

2019年初,能源集團LEAG開始引水灌進靠近布蘭登堡第二大城科特布斯的湖,在對民眾開放之前,總共需要注入100萬立方公尺的水,預定2025年前完工。LEAG原本要在2018年開始嘗試注水,但因為那年夏天氣候乾燥,Spree河的水位過低,被迫暫停。

將曾經的礦場改造成一座湖並非易事,不是打開水閘就行。鬆軟的土壤必須經過特殊高壓技術壓實,避免以後發生土石流。

德國最大的公民電力組織「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」(Greenpeace Energy)對這些煤田另有願景。該組織希望能在2020年向RWE能源集團買進多座露天礦場,2025年前關閉,改建成大規模的再生能源發電廠。

https://www.pvesco168.com.tw/news-detail-2257318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領航太陽能發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