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兩岸太陽能挑戰大不同 陸補貼擬縮8成、台將放暖

黃女瑛 2019-01-28

近期兩岸政府積極進行2019年太陽能補助政策的研議,其中,中國大陸政府祭出殺手鐧,不排除用年補貼人民幣30億元當上限,預算額降幅達82%,這可能使全球第一大的大陸供應鏈在內需無法取暖下,向全球其他市場更積極搶市佔。

大陸此舉將再排擠其他供應鏈的生存,促使別的國家政府以更強力手腕來保護當地供應鏈,或成另類貿易戰檯面下的談判籌碼。所以,還有轉圜餘地嗎?

迥然不同的是,台灣補貼費率部分,從大砍12.5%,在歷經供應鏈業者串連抗爭後,傳出1月底定案的補助,可能呈現暖陽普照的走勢,即是大幅縮斂砍幅至3%,或許政府認為這是皆大歡喜之舉,不過台灣島內抱團取暖,卻可能使自有供應鏈與國際脫軌情況更為嚴重。

大陸政府泰山壓頂

大陸政府近日正在與供應鏈業者進行高頻率的閉門會議,主要針對市場期盼已久的2019年太陽能補助費率的部分。幾經討論後,每季補貼費率下砍降幅正在收斂中。

不過最關鍵的是不排除以人民幣30億元的補貼總額當上限,相較於2018年相關補助的額度預算達163億,相當於預算支出年砍幅達8成以上。這招泰山壓頂之式,有效把太陽能系統的安裝量能強蓋火鍋,要改變量能只能朝不讓中央政府出錢的市電平價示範區之路邁進。

30億補助估算約創造最高250億瓦(25GWp)的安裝量,而沒補助部分、即市電平價市場估算期能達到10GWp,使年度總安裝量勉強達到原先市場預期35GWp的低標。後續定版的補助費率若無太大回暖,2019年大陸內需需求市況恐有一波創新低的寒流。

大陸再生能源補貼欠款額度累積增升中,相信這是促使政府祭出補貼限額的動力之一,但是累積欠款造成諸多電站發電收入無法準時入帳,早威脅其營運,因為沒正常營收、沒獲利就沒有投資報酬率可言,這恐已打擊諸多投資方的投資意願及能力,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的爆發,也影響大陸其他領域業者或資金的投資意願。顯現大陸啟動內需的阻礙牽動面大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大陸內需不振,勢將壓迫全球市佔率達8成的供應鏈更加碼到海外探勘的力道,以求生存。過往大陸供應鏈以低成本、低價壓迫其他區供應鏈生存的情況,引來貿易戰連連,才促使大陸政府啟動內需,提升自我消納比例,而今連大陸政府也大縮減,未來是否再成為其他貿易戰事端的連結點,值得觀望。

目前包括已祭出數次太陽能貿易戰的美國、加拿大、欲積極加碼的印度、履試不成功的澳洲等,雖然貿易戰促使陸廠積極朝海外建廠發展,但也更促使如美國、印度反彈的力道及範圍持續擴大中。

即使歐洲已退出對大陸太陽能貿易戰之列,但也被臆測這是種貿壁壘攻防下的談判結果。因為歐洲過往祭出幾次,但其供應鏈成本仍難敵大陸,產業萎縮的情況持續,而且代價還有歐洲太陽能多晶矽也被大陸祭出貿易壁壘掐頸,因此雖是雙方各退一步把取消貿易壁壘,其實歐洲得到多晶矽出海口擴大、境內系統安裝成本降低,以達到承諾的改善氣候變遷目標,歐洲去除太陽能貿易壁壘,看似利大於弊。

所以太陽能仍可能如以往扮演各國政府談判的籌碼來因應中國大陸,畢竟跨國貿易戰高峰期,各國政府嚴陣以待,很難不積極儲備談判糧食;但對大陸政府來說,這種演變反而成了談判中的軟肋,對內壓迫自有供應鏈、對外又助他國談判。所以或許大陸供應鏈仍有與政府爭取更佳補助的空間。

台灣傳將送暖

台灣原計劃大砍太陽能補助費率(FIT) 12%,但在一連串抗議後,近期市場傳出,政府可能只砍3%,主要是還把模組20年回收機制經費也納入,所以實質上約砍了5%;而高效模組認證部分還可能加碼3個百分點,變成系統若採用認證過的高效模組可以按FIT費率再加9個百分點的電價買回。

台灣送暖在當下全球太陽能補助政策中,可能是相當罕見的,日本從2012年啟動高額補助,2015年即因安裝過熱而大砍,2019年度費率相較2012年高峰期已砍了55%,還打算把過往承諾,系統申請日當下的補貼費率當成補貼依據,變更為併網日;還有英國已取消補助等,都打臉了能源局全球每年降幅約5%補助費率的結論。

補助讓台灣電池暨模組供應鏈有了些許喘息的機會,不過補貼到底是讓供應鏈愈補愈壯;還是愈來愈朝駝鳥策略,最後只願在島內抱團取暖,在國際市場則毫無競爭力?主要來自於台灣電池、模組報價高於境外的情況看似無改善,雖然這讓相關業者有合理利潤,但也代表其與國際脫軌的情況正在拉升中。

試想,大陸供應鏈大軍正因為內需的縮減而大幅揮軍國際,再加上新產能持續開出中,這代表國際競爭激烈度有增無減,中、長期來看,電池暨模組效率拉升、生產成本降低的走勢不變,更別談2019年有大陸最上游多晶矽新產能將陸續開出,可望促使整個供應鏈成本再降。

反觀台灣供應鏈除了在2018年大砍產能,使規模縮減、生產成本的競爭力也下降外,次世代技術引進的時程看似也被延緩,跨足的模組領域,其實設備也絕大多數都是大陸製。

目前看來,最有贏面的是政府補貼、且陸續技術性的阻檔外來產品的傾倒入台,然而是否易將自我供應鏈培育成溫室裡的花朶?其實市場已經開始出現雜音。

再者,這些贏面可能在下次大型選舉後,再度快速重演,原本要大砍12%補貼費率般或下砍幅度更大的劇本。還要考量的是,因有選舉造就政策大變動的考量,是否可能讓台系廠變得短視、得過且過,變成更難邁向下個新技術或做更突破性的蛻變?

https://www.digitimes.com.tw/tech/dt/n/shwnws.asp?id=0000552595_98H6PT3S8K81G26GNZLO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領航太陽能發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